新媒体的大发展加速了传播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问题日渐显现,公共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对社会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影响。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定位不准确、报道有误、道德缺失等,以致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履行其应尽的职责。面对公众寻求真相呼声的不断增强,广大的新媒体从业者应如何提高业务水平、履行职责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信息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媒体传播途径,在信息获取方面占主导地位,它的辐射范围广,信息传递速度快,从而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它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集结人气,并且依靠其特有的技术,轻而易举转发、群发,信息的传递以几何倍数增长,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在移动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微信成为一款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社交通讯软件,用户会随身携带手机并高频率查看信息,随手拍景、食物以及人物等都成了全民记者的生动体现。
2.信息传播覆盖面广
新媒体是一种通信系统和媒体之间的互联与互补,能快速实现资源共享,较广的覆盖范围、高科技手段、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广大的受众群体等因素促使新媒体迅速发展,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新媒体具有传播领域广大、形式多样的特点,它的超链接和超级存储量是借助互联网基础实现的。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所有关于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都会被迅速关注并传播开来,且会传递到世界各地。如2014年3月8日早晨,马航公司MH370失联事件一经公布,随即成为全球媒体的中心内容,“MH370”也成为Facebook等知名社交网络讨论的核心内容。
3.信息传播攻势强
新媒体拥有十分广大的辐射范围,有着快捷的信息传递状态,这也使得新媒体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媒体传播途径,从而在公众危机事件产生时获得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在出现大灾害时,新媒体是一个能够更加快速集结人们注意力的方式,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公共危机事件中微信传播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信息来源主体多,掺杂虚假信息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新媒体的特点弱化了发布主体的过滤功能,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只要有发布的途径,无论是否知道事件真相,是否靠近事件的源头,是否掌握充分的事实,只要有意愿发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发布主体,发布主体往往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就发布信息,从而产生虚假的、偏激的、失去真实性的信息。如汶川大地震后,部分网友在网上发布的一些诸如不献爱心又赚国人钱的“无良”企业的帖子大热,由于传播者并不辨别真伪就转载分享,导致此类信息在不知情的人群中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给这些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声誉带来了极大破坏。此时,即使企业再发表声明,也不能减轻之前信息在受众中留下的负面影响,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对信息发布主体缺少过滤
新媒体发出的声音往往感性比理性要多,盲目跟风的大部分受众,其声音常随发布主体的引导而变化,有时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同时,由于网络的非实名制,一些蓄意操控的发布者以及盲目跟风者会成为引爆危机事件的导火线。若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回应或解答,便会因谣言满天而失去主动权,甚至会激化矛盾,让小危机演变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3.缺少意见领袖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甚至博客相比尚有一些缺失的功能。一些经认证的博客账号以娱乐心态看待某些公共事件,很多粉丝基于对发布者的信任,会盲目地跟进支持,往往形成上万人次的转发。而微信的转发功能受限,想在微信平台上传播具有倾向性意见的评论信息相对较为困难,而且微信公共平台信息的发布是专职编辑在操作,微信的随意性、戏谑性就相对较低,很难形成意见领袖。
4.纠错能力较弱
微信由于在使用功能上的限制,已经发布的信息无法修改和删除,还可以被再次转发。而微信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不少观点是必须经过多方求证才能够确定真伪,这增大了信息真伪的辨别难度,造成微信信息纠错能力较弱。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传播策略
鉴于以上问题,结合自媒体和微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强化对微信信息的监督、提高受众的危机意识、整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等方面入手,发挥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应有的作用。
1.强化微信公共平台中信息的整合及监督
针对微信的消息来源丰富的特点,微信的运营商应该在监督与管理微信平台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不断开发提高微信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信息审核模式,将热点新闻中的假消息和谣言过滤出去,以免影响舆论导向或导致谣言扩散。
2.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1)媒体之间信息共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如今,传统媒体正朝着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方向发展。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在信息的来源上就不如传统媒体那样具有权威性。因此,在这方面就要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根据人们的需要发布权威信息,让谣言无处容身,使社会信息传播达到理想状态。
(2)媒体之间共享舆论引导。新媒体上的信息非常冗杂,很多信息来源无法确定,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新媒体、网站的管理,对于那些经常发布不负责任信息的网站要依法惩办,甚至取缔。一些重大失实或错误信息,政府机构要及时进行权威的更正,修正了人们的认识。为了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些领导不妨站出来发布正确的指导意见。
(3)媒体之间舆情收集互补。传统媒体传播,受众只能接受媒体发布消息。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更为高新,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而且能够实现互动性传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性的欠缺,如网络听证会就是很好例子。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如微信,使受众可以点对点地接受最新消息,纵然是没有互联网、手机,受众也能够借助户外新媒体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结语
微信的出现,导致公共事件传播模式发生巨变,直接推动政府传播观念的转变,实质就是信息公开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传播模式和方法的变化;公众角色发生转变,由受者变为传者。可见,在“人人自媒体”的当下,每个人都应当科学有效地运用微信平台,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公共事件、危机事件爆发时,为化解危机献计献策,推动事件及时、高效地解决。
(作者单位:周真,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李贺,沧州日报社)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4月(下)P19-20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