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活动 • 正文

【报协成立30周年征文】三十年,我们一路风雨一路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协会


  从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蓝天牙膏广告见于《天津日报》报端;

  从赵超构提出“报纸不是专办给哪个领导的”,到“掌握了用户就掌握了市场”;

  从副刊热、经济新闻热、厚报热,到媒体深度融合、“一部手机在手,全天信息都有”;

  从晚报、都市报、周刊风生水起,到集团化运作、多元化发展;

  从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到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经营转型升级;

  ……

  中国报业发展的30年,是波澜壮阔的30年,是激荡起伏的30年,也是空前发展的30年。

  作为廊坊日报社的当家人,我能亲自触摸到这强劲有力的时代脉搏,能真切感受几代报人的激情与艰辛,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亲历者,站在时代变迁和改革的最前沿,参与到一张报纸在历史洪流推动下,完成内容、形式、管理、经营等各方各面的每次蜕变和发展,这是何其荣幸和欣慰?

  翻阅报纸就是在回望历史。从那一版版的白纸黑字中,读到的是历史清晰的脉络,是社会鲜活的过往。《廊坊日报》讲述着历史进程中的兴衰与沉浮,她是历史真实面目的忠实记录者。

  打开廊坊日报创刊55周年纪念丛书《崛起》下册,映入眼帘的第一张图片是摄于1997年12月的廊坊日报社旧大门。那是有心的记者在大门拆毁前留下的珍贵图像资料。旧大门承载的是这张报纸,这个城市早年间的“发展印记”。

  创刊于1956年的《廊坊日报》生于“津门”,名曰《渤海报》。直到1974年,已经迁址到廊坊4个年头的《天津农民报》更名为《廊坊日报》。又过四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一声春雷响彻神州,也让这张历经坎坷的报纸获得了真正意义的重生。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廊坊日报》紧扣时代脉搏,遵循历史发展和新闻传播规律,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生产变革。扩版、兴办《大众时刊》,若干报道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以及成立广告部、激光照排印刷、兴建办公大楼和家属楼等,《廊坊日报》在报道内容、版面形式、经营管理、印刷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将人置于历史中,是渺小的,但历史又是由人组成的。廊坊日报的历史,自然是由一代代报人谱写。一个机缘,我与这张报纸紧紧相连,并且带着一群激情满怀、追求卓越的新闻人?出一条属于廊坊日报社自己的“崛起之路”。

  廊坊地处京津腹地,素有“京津走廊的明珠”之称。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带动了廊坊的经济发展,但两大直辖市对报业的“虹吸效应”也显而易见。北京、天津以及省内大量纸媒冲击廊坊市场,使廊坊日报社在那些年里与省内其他兄弟报社相比,经济困难,财力薄弱,职工待遇较低。同时,随着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强烈冲击,造成报社广告收入普遍大幅下滑,使本来羸弱的报社更加不堪一击。到2004年,报纸发行量仅3万份,广告收入不足600万元。

  2005年7月,一纸调令,我担任廊坊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一职。当时,报社没有一辆采访车,很多部室没有电脑、空调,职工没有食堂,也没有什么可用资金,有的只是报社和工厂1200万元的外债。面对“四无一有”窘状,我心情沉重。但作为带头人,现实不允许我有太长时间迷茫和徘徊,而是必须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不破不立”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决心,带领全社上下调整思路、大胆改革、全面创新,走出一条属于廊坊日报社自己的“崛起之路”。

  12年风雨兼程,12年砥砺前行。廊坊日报社现在已由2005年的一张报纸发展为现在“三报一刊一网一端十四微一屏一栏一台”8类23个发布终端;报纸由不足3万份发展到现在的近10万份;广告收入由不足6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报社总体收入由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现在总体收入近亿元;党报百人拥有量和经营成长性连续10年全省第一。2013年《廊坊日报》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报纸”(地市报仅3家)。特别是在报业遭遇“严冬”,收入普遍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报社实现了2014年、2015年、2016年总体收入连续三年逆势上扬,特别是2016年,广告收入增长35%,报纸发行增长30%……到现在省级以上荣誉126项,其中国家级78项,廊坊日报社崛起之路被业界同人称为“廊坊日报社现象”,前来廊坊日报社考察学习的全国兄弟报社有300多家。

  近几年,报社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发展、深化机关作风整顿、“5·18”经洽会、全国书博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廊坊市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先后推出了一批有良好社会影响的策划和精品稿件,引起了市委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人欣慰的是,2016年、2017年,《廊坊日报》两篇报道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这是廊坊日报社发展60年的历史性突破;在2016年河北新闻奖评选中,《廊坊都市报》推选的8篇稿件零差错率达100%,取得了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的好成绩;此外,《廊坊都市报》策划报道的“远山行”公益活动,“市工会掌上APP”应用,以及“退伍老兵典型报道”等得到市委书记的亲自批示。在河北省首届“最美记者”和“德业双优记者”评选中,我社推荐的两名记者全部获奖;在河北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1·7”讲话征文评比中,我社推荐的4名记者全部获奖;这两项奖励均是河北省内所有媒体中获奖最多的单位。

  伟大预言家于这个时代的预言,皆是片面。生产力极大发展、技术不断革新、新媒体层出不穷,只怕三五年前,也没有人能想象得到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作为触角最灵敏的新闻人,只有不停前行和变化,才能捕捉到每天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新经验。

  当前新媒体发展呈现“井喷”态势,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为主的传播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及生活习惯,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冲击,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报业经营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2013年,报社党委提出“媒体融合发展、经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思路后,持续且不断升温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作,使报社干部职工普遍树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并创立和实践了“一、二、三、四、五、六”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路径,朝着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大步迈进。

  2015年年底,廊坊日报社利用北大方正新技术,建成全媒体中央控制室,集中心枢纽、信息聚合、指挥协调功能于一体,这在河北省尚属首例,技术在北方也首屈一指。“中央厨房”建成后,从单一纸媒一次发布,变为“先移动(“两微一端”)、后网屏(廊坊传媒网、廊坊云报屏)、再报纸”的梯次发布、循环传播形式,实现了新闻产品“前端采集一体、终端发布多元、传播全天候进行、效果实时监测”的“一、多、全”的“策、采、编、发、评”全新模式,凸显了新媒体发布的时效性,提高了稿件利用率,扩大了发布范围,拓展了传播阵地,吸引了更多读者、用户。

  同时,报社投资数百万元,与南京联著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融纸媒、网媒、掌媒功能于一体,集新闻、资讯、广告发布于一身,宣传效果突出的室内公共场所的新媒体——153块廊坊云报屏,覆盖市区主要室内公共场所空间;投资数百万元建成了100块高标准电子阅报栏,占领室外公共场所的空间,形成了“纸媒、网媒、掌媒功能齐备、优势互补,室内云报屏、室外电子阅报栏无所不在、相得益彰的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业态。

  截至目前,廊坊日报社构建起了以“中央厨房”为基础,报纸、期刊、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室内数字媒体、户外电子媒体相互补充,从平面到立体、从PC到云端、从固定到移动、从室内到户外,多方位、全时段、广覆盖的立体传播格局,媒体产品用户达到150万。廊坊日报社旗下纸媒集群、网媒集群、室内外媒体集群共同构成了本地传播的“新闻联合舰队”,形成了“以纸媒传播为基础、以网络和系列新媒体传播为两翼”的全新传播格局。

  多平台传播,党的大政方针迅速飞入百姓家;新媒体即时发布,新闻服务功能得到强力拓展;全媒体协作互动,增强市民读者获得感。我们通过牢牢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强力扩大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媒体融合实现了与市民的交流、互动,市民读者成为媒体的参与者、分享者、受益者,更好地为市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促进了报社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的提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0年的栉风沐雨,方可收获今日的春华秋实。30年的发展与巨变,也是今天我们奋发有为的新起点。回望历史,我们一路风雨一路歌,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绘蓝图。廊坊日报社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断创新、连续突破,仅是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她折射出的是中国报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整体发展的动人画卷。报社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报协的指导、关怀、支持和帮助。

  当前,报业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我们须坚定发展信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精神,创新理念、内容、形式、业态、体制、机制,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作者:张宝富 廊坊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来源:纪念中国报业协会成立30周年征文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