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理论 • 正文

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生态山清水秀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生态山清水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厚重的精神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资源,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时,用“四个讲清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四个讲清楚”要求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时代特色相互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并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实思想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心灵找到了栖息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鼓励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时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现代生活中值得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就是道德问题。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正义和美好,给予我们优美的心绪和内心深处的宁静,还有崇高的人格价值。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心灵找到了栖息地,给民族奠定了优良的文化根基,赋予了个体生命以一种至善至美的力量。如“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就极好地告诉了人做事所要选择和把握的程度与分寸。其中,凡事不强求、讲究适度原则、以理性自觉缓解价值观念碰撞、知足常乐、未雨绸缪等,以其深沉的气度蕴涵着现代生活有借鉴价值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产生了统摄性,思维、行为也因此产生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共鸣、感情上的至诚、行为上的遵从,形成了符合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指向的整合效果。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直抵人心

道德本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的心灵依托和安身立命之本。道德本性决定着人的追求、做人准则,决定着人的价值观念,诸如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开拓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激发人形成内在高尚精神境界,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根本,是返璞归真的睿智力量。同时,在生命智慧和大格局层面上也是解决心理失衡、技术异化、生态危机、人类危机、社会矛盾增多等全球化问题的最具价值和意义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在净化心灵的过程中彰显其内在的本质力量。道德素质有先天成分即先天基本素质,但社会教育和个人学习也深刻影响着个体对善恶、应当与否等价值观的选择。在个体道义理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锤炼品格和树立道德文化观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带来清醒和理智,达到全身心受益和整体升华,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确证着其存在着本质力量。

人贵有本真之心,完善本真之心并避免其丧失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本真之心是一种解读器,它在人的灵魂深处隐藏着,虽然不易被感知,但在后天意念与行为中却随时彰显其潜能和支配作用。本真之心又是一种表现力。利用本真之心正确理解事物是理解力的表现;利用本真之心灵活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是创造力的表现。思想和实践作为外在表现在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融合中得以完成。为此,只有从一定的道德本真出发,从内心和谐和社会发展上树立目标,形成理性判断能力和卓越的精神,才能把握思维的向度,形成高尚的品格和作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直接或间接影响执政主体的心理与人格。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特征、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和延续,经积淀形成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呈现在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影响着民族成员的心理和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现代生活中的失德现象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德”,概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在发展、进步、演化、成长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明、精神、价值、信念、规范等等的总和。德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判断、目标追求就不同。个人的德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国家的德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正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生明,廉生威”,“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这些论述不仅为领导干部提升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因此,要努力挖掘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生态山清水秀。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