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出身 大记者——拜读罗同松《笔触万里情》二三事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李德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13    
  “认真、热情、平易近人”,这是罗同松接人待物几十年不变的主旋律。2018年11月26日早晨,非要保姆用轮椅推着他给我送来他刚刚出版的上下两本《笔触万里情(上·散文卷 下·通讯卷)》新书,说里面有两篇文章是他与我合写的。其实,我也就是个挂名而已。但他却非常认真,认为他著的新书里有两篇文章有我的名字,就得给我送书。

《笔触万里情(上·散文卷 下·通讯卷)》封面图
 
  “执着”,真是“执着”。面对这位饱经风霜经过新旧社会洗礼已经86岁的老人、老朋友、老同事、老同行,一时间,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都能这样以诚相待就好了。我与罗老相识最早是在邓朴方领导下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因为他当时是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从事残疾人报道的记者,我是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与社会部从事残疾人报道的记者,这样才在工作中认识的。几十年来,我一点不知道,也从未听他说过,他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他小时候在湖南农村生活困难,要过饭,只读过3年书。后来,靠自己刻苦努力,在部队学习文化学习写作,由通讯员一步步变成了解放军报社的记者。从军33年间,他当过水兵、文书、打字员、保密员、军务参谋,获得过军功章。在像战士“土作家”高玉宝学习热潮中,他从海军部队开展的“我写我”“向外转”活动开始练笔头,写短讯,著文章,久而久之,多年的媳妇终就熬成了婆——他于1958年至1963年任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新闻科新闻干事;1963年至1983年任解放军报记者;1983年至1993年任人民日报编辑、记者,1993年在高级记者岗位退休又被有关部门返聘工作了10年。前前后后加起来,他一共在新闻岗位上连续工作了50年。此后,他还从事并负责过中国集报界工作多年,今年才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
  在辛辛苦苦干了50年的新闻工作岗位上,他引人注目的工作特点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领导指向哪里打到哪里。多年来,他参加过军内外各种大型采访活动。在1950年5月珠江口万山群岛海战中;在宣传“一滴油”精神中;在海南防空作战中;在唐山地震救灾宣传中;在参加南疆自卫还击作战中;在远航南太平洋观天测海中;在撰写《今日“两地书”》中;在参加“侨乡纪行”中;在参加“民族地区纪行”中;在公共汽(电)车优秀线路评比活动中;在宣传苏宁英雄事迹中;在青藏高原,在北国之滨,在大漠深处,在闹市街区,在农家小院……等等重大采访活动里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
  “百闻不如一见。”多看多问多记,尽量捕捉更多的采访细节,是他深入基层采访做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写好稿多写稿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在旧社会过过15年的苦难生活,1951年在上有60岁老母亲,下有半岁幼子的情况下,毅然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南海舰队的前身),当了一名光荣的水兵。面对这种荣誉感焕发出来的写作激情,他迎着全军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文化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号召和开展“文化大进军”活动,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扎根生活,一边与战士交朋友,一边与战士一起学习文化,一边与战士同吃同住同练兵,掌握了大量的写作第一手信息材料,为从事新闻写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青壮年时期,他每年以10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深入舰艇、连队、机场和海岛采访;步入老年时期,他自感岁寒叶更翠,不畏艰险赴边关,58岁登上了西藏海拔4300米高的乃堆拉雪山哨卡和海拔5374米高的岗巴拉雷达站,59岁攀上了5400米全军最高的哨卡神仙湾;1991年7月,时年60岁的他,在前往最东边的乌苏哨卡采访途中,所乘军车翻车,造成两节腰椎两根左肋和左肩胛5处骨折,头部多处外伤,当时头缠纱布,手挂绷带,疼痛不止,仍然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哨卡采访。正是这种执着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使他在新闻报道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1992年,他出版了歌颂人民解放军官兵的通讯选集《忠诚的哨兵》。该书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作序,老将军叶飞同志题写书名。现在出版的两本上下卷《笔触万里情》新书,上卷为散文集,下卷是通讯集。书名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书法家邵华泽题写。两本书共收录散文71篇、通讯97篇。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揭开了军人军事的神密面纱;也记录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人换精神地换貌”;还记录了他努力学习、笔耕不辍、把一生奉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心路历程。他认为,他将热爱美丽祖国的充沛感情倾注于笔端,所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祖国对人民忠诚的流露,是爱的真诚表白!也许正是基于这样坚强的信念高尚的价值观,他才有大量的新闻作品见诸报端,奉献给读者。
  文笔朴实,没有华丽词藻,却有返朴归真的味道,是他写通讯报道也是他著书立说的总基调。翻开《笔触万里情》散文通讯卷读之,我就好像和他在聊天一样简洁明快,一点啰嗦话没有,文字直白又口语化。我读了一篇又一篇,每次都是余味无穷的感觉。这里从1991年5月4日见诸《羊城晚报》的《额敏河畔的笑声》摘开头两小段供读者欣赏:“清水漫漫的额敏河,居中撕开广阔肥沃的塔(城)额(敏)盆地,不徐不疾地缓缓流向苏联境内的阿拉湖。”“站在额敏河出口处的人民解放军边防哨楼上,放眼远眺蓝天白云掩映下的一马平川,不禁使人想起边防战士们一句顺口溜:‘风吹石头跑,遍地芨芨草,蚊子如小鸟!’”看看,这些笔法语言多么筋道,视之像吃土鸡一样有劲回味无穷。即使在写重大题材文章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遣词造句的口语化、平民化、大众化。从许多重要通讯文章中,我可以看到擅于用民谚俗语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这既是他的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他的一种文笔的形成,更是他的一种语言艺术的精彩呈现。在1989年3月13日刋于《人民日报》的《“入党立功”与“望子成龙”》一文第三段中,他连用了三个来自民间的排比语句来形容和强调农村青年参军入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的严重性,既突出了写作语言特色,又显示出现这种特殊情况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种问题的迫切性。“一定要立个功回来!”“一定要入了党回来!”“一定要提了干回来!”收到这样家信的战士相当多,有位军官说:“这种硬指标,就像沉重的石头压在战士的心坎上,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这种用排比对比语气写出来的通讯,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具有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这篇论述性通讯一共分7段1800字。辑录的这段话是全文的新闻眼,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立论。围绕它,全文从多方面展开了有理有据的阐述。虽然文字有限,却把当时一件带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当兵动机要纯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当兵是适龄青年的应尽义务,当兵要树立正确的入伍观!
  类似这样短小精悍的散文通讯“短平快”文章,几乎贯穿全书。文章涉及的领域众多,可以用“无所不包”来形容,什么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一应俱全。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写写写是他一生的不了情。看着他馈赠给我的两本新著作,我好像又看见他坐着轮椅在写作。他像一头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这是我拜读这两本新闻作品留下的真正印象!
  在这里,就让我以此作为对他10多年前曾邀请我同赴陕西米脂县参加他组织召开全国集报会议,实际上我又因故未能同行的一种回报吧,以了却我心头存在的多年愧疚!在此,我衷心祝愿86岁的罗老,在耄耋之年再垂高级记者风范!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