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重大主题报道的地方切口

——以“40年40人·家在泰州”特别报道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曹茂良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9    
  【摘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地市媒体既要有宏观视野、全局观念,又要能够立足本地特点,找准切入口。此外,还要善于用融媒思维去谋篇布局,发挥联动机制,打破介质界限,才能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主题报道地方视角融媒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做好全国性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党报党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各级媒体的重大考验。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由泰州市委宣传部统筹策划、泰州报业传媒集团牵头组织实施的“40年40人(1978-2018)——家在泰州”大型融媒体特别报道,策划角度新,传播影响大,社会反响好,广受赞誉。
  融入全局策划,找准地方视角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革,政治性强,要求严格。与中央和省级媒体相比,地市媒体可供报道的资源有限,通常很难出彩。这就需要我们在谋划选题时,既要有宏观视野、全局观念,又能够立足本地特点,找准切入口。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各级媒体均在谋划如何宣传好这40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地市媒体,如何做好这次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既能浓墨重彩,又能独树一帜,确实是一大考验。
  年初,泰州市委宣传部就该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如何深度推进进行专题研讨并最终提出,泰州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每年高考特别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从泰州考出去并成为各行各业佼佼者的乡贤非常多,可以重点从1978年高考走出去的泰州杰出乡贤切入,讲述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历程,以个人的成长经历折射泰州乃至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以个人的事业成就折射国家面貌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于是,“40年40人(1978-2018)——家在泰州”策划主题敲定,并明确由泰州报业传媒集团牵头,报纸、广电、新媒体等全程参与、全媒体发布。
  为了能够全面准确掌握人员信息,我们请泰州市委宣传部发函至全市各乡镇,要求认真梳理并推荐本地符合条件的杰出乡贤名单。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汇总上来的有158人。市委宣传部组织相关专家和媒体负责人进行了认真遴选,将范围主要集中在科、教、文、卫、商等领域,圈定意向名单,再通过寄发邀请函、多方沟通确认,最终确定了40人的采访名单。
  突出深度温度,彰显桑梓情怀
  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泰州籍杰出乡贤,虽然人在他乡,但对故乡无不怀有深厚感情。围绕“家在泰州”这一视角,我们力求对每一位人物的采访、推出的每一篇报道,既能通俗易懂地说清楚他们的成长历程和骄人业绩,也能体现出他们的殷殷桑梓情、拳拳爱乡心,让报道充满温暖。为此,我们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做足功课,一方面查阅资料,尽快熟悉报道对象的领域;另一方面认真做好调研,通过前期采访这些乡贤的家人故友、同学师长等,了解他们早年在泰州的生活轨迹和成长历程。这样,在采访这些乡贤时,便有了共同话语,同时也能捕捉到他们对故乡的牵挂和热爱。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些乡贤的赤子之心。
  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的是王振义院士,他是我国著名血液专家,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采访中,94岁高龄的王老给记者看他在泰州和兴化拍的照片,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家乡情结,终生不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王德滋接受家乡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这8个字饱含了这位91岁长者深厚的家乡情。王德滋院士在泰兴度过了19年的时光。他看到家乡人非常高兴,忆起在泰兴的19年青少年时光,并轻声吟唱当年泰兴襟江小学的《放学歌》。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平常翻的书中有一部《兴化志》。他说,有关家乡的事他都关注,最喜欢的菜就是家乡的大煮干丝和小炒河虾,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吃一吃。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叶培建,至今还爱吃家乡的酸粥。
  最近,港珠澳大桥通车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让人自豪的是,这座令世人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是泰州兴化人。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林鸣说,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家乡政府给他发来贺信,作为一个在外的游子,能够得到家乡这样的关注,心里真的很激动。看到信后,他脑子里蹦出这么一句话:“家乡的褒奖最珍贵。”


记者采访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
 
  这些细节,不仅让记者感动,也让读者为之动容。由于案头准备工作充分,采访深入扎实,该系列报道每一篇均达到较高水准。
  坚持融媒思维,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度相融阶段,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能否用融媒思维谋篇布局,直接关乎传播效果。
  在“40年40人(1978-2018)——家在泰州”主题报道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联动机制,打破介质界限,实现报纸、广电、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媒体融合报道。根据采访名单,我们在报社和广电、新媒体中选派骨干记者,组成采访团队。泰州报业传媒集团高度重视此次宣传报道战役,集团领导分别带队奔赴各地采访。文字、摄影、摄像采集同步进行,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同步多介质发布。各家媒体均根据自身传播特点,精心制作该组报道。泰州日报报道突出乡贤在业界的影响力,泰州晚报报道偏重亲和力和可读性,泰州电视台报道强调画面感和背景资料,新媒体则要求文字精短,采用短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发布。
  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自8月2日起,每周一与周四,泰州日报、泰州晚报、泰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泰州电台新闻频道、“我的泰州”客户端以及“泰州发布”“泰州微视听”公众号等同步推送该组报道。由于采用全媒体平台集中宣传、整体发力、融合传播的方式,实现了阅读的全覆盖。加之被采访对象社会关注度高,代表性强,这些报道在市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新媒体的阅读量及跟帖数多次创历史新高。
  做好资源开发,放大后续效应
  每次采访也是一次难得的沟通机会,这些乡贤都是业界翘楚,家乡建设也迫切需要他们的关注和支持。因此,通过这次采访契机,记者也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他们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并表示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资源,回报家乡。
  “大国工匠”、上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在泰兴和泰州开设了工作室,每月抽空来为家乡的患者做手术。不久还将组织上海各学科专家来泰州做一些公益项目。王振义院士回泰州时,曾经参观考察过泰州的医药产业,采访中又对泰州医药发展提出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一年刚过半,已三次回乡,参与家乡的发展。这几年,叶培建院士多次回乡演讲,还在家乡民营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通过这次主题采访,进一步密切了这些乡贤与家乡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泰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拟于12月中旬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暨泰州高质量发展论坛”,届时将邀请这些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业界精英等乡贤代表返乡,考察家乡40年巨变。通过叙乡情、看变化、话发展,增进乡贤对家乡的感情,集聚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助力泰州新一轮思想解放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责编/魏艳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11月(上)P20-21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